2014年以来,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三次降息、多次降准,其目的在于引导利率下行,降低社会融资成本。
降准降息之初,多数人都认为钢铁行业迎来了重大利好,但是经过时间的验证,才发现,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永远是那样的遥远,理想很饱满,现实很骨感。
降准降息可以使企业贷款利息成本降低,增加企业赢利机率;同时,也可以激发投资与消费需求,扩大市场资金流动性。
于是,许多人也认为此次降息会使得钢铁企业贷款利息成本降低,收益几率增大;同时利率下降,人们的消费欲望增强,这样房地产行业就会腾飞,那样钢铁行业的需求就会被拉动,钢铁行业水到渠成的就会焕发第二春。然而,这只是人们理想,可是现实是怎样的呢?
一、通过调查采访多位银行和实体企业负责人。调查发现,融资成本下调与否,与企业自身情况密切相关。银行眼中的“优质企业”融资成本确实下降,但“资质较差”、处于困难期的企业融资成本“不见得能降”。不仅如此,银行信贷资金中,利率上浮部分占比上升,但企业融资需求并没有明显扩张,形成利率供求矛盾。日益火爆的资本市场也正成为一个“资金黑洞”。不幸的是,钢铁企业就是这样的一类企业,处于困难期的企业、融资需求并没有明显扩张的企业。
二、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,正是建立在土地资本化、人口快速增长并城市化的基础上。然而,观察30年来的新增人口曲线,会发现1990年后出生的人口急剧减少。而90后,正是当前房地产市场的购房主力之一。
多数研究者都把深圳、厦门近两年房价快速上涨的原因归结为人口净流入的增加,其中尤其是年轻人口的增加;相反那些市场增长乏力的城市,人口基本上是净流出的。
从第六次人口普查和2000年以来的新增人口数目来看,人口净流出的城市远远大于人口净流入的城市,支撑房地产的“刚需”在持续萎缩。
随着大牛市的到来,大量资金涌入股市,房地产市场投资需求已经逐渐减弱,自住需求成为支撑楼市的主要动力。而自住需求与人们的年龄段有密切的相关性。